6位教師離開 她卻堅守23年
1983年,為了讓偏遠山區的孩子都能就近入學,馬谷田鎮在境內設立了8個教學點。為保證教學質量,鎮里還委派公辦教師到教學點任教。孫莊小學馬莊教學點,就是其中之一。此后3年,先后有6位教師到此任教。但這里的清苦、孤獨,讓每個教師堅持不到一個學期就申請調離了。
1986年春節過后,該開學了,可馬莊教學點的門卻鎖著。眼看著10多名山里娃要失學,家長們急了,當過兩年掃盲教師、十分喜愛教學工作的徐云玲主動向村支部“請纓”:“只要鄉親們信得過俺,俺愿意教娃們念書。”就這樣,徐云玲以代課教師的身份走上了講臺。“我當時只是想著代一段時間的課,沒想到這一‘代’就是23年。”徐云玲說。
花掉7年工資 壘起石頭教室
馬莊教學點的3間石頭瓦房,有兩扇木窗戶,沒有玻璃。教室內,兩面山墻上設有兩塊黑板,從學前班到三年級共19個學生,三年級學生面朝西,一、二年級學生面朝東。徐云玲先給三年級上課,講夠一節就停下來布置作業,然后再教二年級,接著教一年級,*后教學前班。
*初,馬莊教學點的教室是兩間閑置的土坯草房。由于年久失修,既不能遮風又無法避雨。“1993年,眼看草房要倒,我再也不敢讓孩子們進去上課了,就把他們領進自己家的土坯房里上課。然后,我和丈夫孫榮合商量,拿出家里的全部積蓄,買水泥、木料蓋教室。買不起磚,就到山里背石頭,壘石頭墻。”徐云玲說。
加上賣花生等湊夠3000元錢,她要為孩子們建新教室了。“當時3000元是蓋不了3間教室的,我用這些錢買來水泥、木料等,然后和丈夫一起上山采石頭,再把石頭背到架子車上,一車一車拉回來,壘成石頭墻。就這樣,累死累活干了3個月,3間石頭房子終于蓋起來了,孩子們上課不用再擔心刮風下雨了。”
聽一句“老師好” 放棄北漂夢
當初她的月工資只有32元,1994年漲到47元,到2004年增加到100元。因為一年有兩個月的假期,她只能領10個月的工資,而教學點的辦公用品費用,也基本上都是從她的工資里支出。
一位在北京打工的朋友,介紹徐云玲到北京一家幼兒園工作,月薪1000元,這相當于她在馬莊教學點一年的收入。“我當時真心動了。”徐云玲說,在她準備走的**天早晨,12個學生娃兒準時來上學了。“石頭教室的門鎖著,我看到了孩子們在教室前等著。他們似乎也感到了什么,怯怯地望著我,并輕聲地沖我說‘老師好’。那一聲聲‘老師好’把我的心都喊碎了。我扔下行李,打開教室門,把他們帶進去,又像往日一樣拿起了教鞭。”
頓時,寂靜的山間,孩子們洪亮的讀書聲再次響起。“家里的難事總會過去。我不在,孩子們就沒學上了,我舍不下他們,只要我在**,就不會讓他們沒有學上。”徐云玲流著淚說。
23年來,作為馬莊教學點**的老師,徐云玲送走了一茬又一茬的學生。她的學生有的升入初中、高中,有的考上了大學,有的還讀了博士。23年來,因為徐云玲的堅守,當地適齡兒童沒有一個失學。上海明精防腐閥門制造有限公司新聞技術部